住在石阶上的茶树雨一直下,从宋种离开,干脆找柯礼群要了一身茶农工作时候的雨衣,穿着到他的茶地里去了。
柯礼群茶地里种了具体多少个品种他自己都数不过来,二三十个吧,他说。单丛分类复杂而庞杂,我们看在眼里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茶树,在柯礼群眼里却千差万别。
他的大女儿阿柯带我们去看茶园,沿途一路解释:“这是锯朵仔,你看它的锯齿是不是就比较尖利?这是竹叶,叶片就比较窄。鸭屎香的叶片比较圆,老仙翁虽然也圆但是它有个尖尖,你看大乌叶的叶子颜色是不是特别深……”说的时候都觉得有道理,嗯啊嗯啊地点头,阿柯一走,几种叶子摆在一起,马上又看起来都是一模一样了。
单丛最讲个性,一树一香。哪怕同一个品种,种植的地方相距几十米,味道也会不同。
“就像两兄弟,同一个妈生的,哪怕是孪生,性情脾气也还是不同嘛。”差点为一棵茶树娶了柯家女儿的林贞标这样解释。
“如果这样,那现代经过无性繁殖的单丛都是同一品种混合采制,还能保持品种特性吗?”
“就像同一个家族里的人,虽然看起来都不一样,但总会有某些家族特性是可以辨别出来的嘛。”林贞标又解释。
行走在凤凰茶区的茶园里,无论是新茶园还是老茶园,都会深深地感觉到这里的茶农建筑茶园真是讲究,而且竟然是从百年之前就这样讲究。在古代,茶树种植没有规划,用的是东一小点西一小点的“满天星”种植法,疏植、粗放管理,使得小乔木型的茶树得到充分发展。
而现代茶园采用的是等高阶梯的建造方式。虽然等高阶梯的方式在江浙等茶区很常见,而且已经推广到全国,但凤凰茶区的阶梯却是用石块筑起的石篱。尤其在高海拔和山地坡度大,或者梯面比较宽的茶园里,全部采用石头砌成篱墙,再种茶树。一眼看过去相当牢固壮观。潮州人向来有“种田如绣花”的传统,因为土地珍贵,所以一丝一毫不能浪费。时常看到拐角处一些小小的“石花盆”,也种上一棵茶树。又或者在石梯边上种黄花菜、苎麻,完全物尽其用。
柯家茶园地理位置相当陡峭,所以全部采取石块筑篱的方式建造茶园。石头是就地取的材料,年代久远的那些已经全都长满了地衣和青苔,看起来毛茸茸的,尤其在雨天,样貌非常喜人。
老式的石梯田梯壁高的可达4-5米,每梯种2-3行茶树。 到了海拔稍低的地方,梯壁显著降低到 1 米以内,根据“窄行宽株”的种植理念,每行只种 1 行茶树了。
除了石头以外,凤凰的茶农还用草皮砖筑梯壁,但遇到暴雨就容易毁坏。而山脚下的茶农也会使用“堑壕式”建造法或者水稻田茶园的建造法。
除了用石头砌成梯壁以外,和其他茶农一样,柯家茶园也用石头砌出排水渠和上下的阶梯。雨势越来越大,排水渠里的水哗哗地奔流成瀑布,茶树最怕涝,眼前这样的排水力度是喜人的。再看身旁的茶园土壤,在这样的大雨下,丝毫没有积水的模样,依然保持疏松,可见透水性极好。
从地质资料里可以看到,凤凰山是粤东最古老的山,山体大多是黑云母花岗岩,粗颗粒结构,岩石风化程度很深,土壤微酸,为凤凰单丛的山韵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而又因为土壤各有不同,造成茶树的口味差别。
这一刻的雾起雾落呈现出戏剧化的效果。三五秒钟之间,眼前的浓雾就会散尽,远处的青山和山下的凤凰盆地清晰呈现。还不等你看清楚,就眼睁睁看着另外一团浓雾从对面山坳里奔涌过来,也是几秒之间又把天地笼成一片灰蒙。“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句人人都会念叨的话,是要亲自走在云雾茶园里,喝过它的茶,才能深刻感受到的。
原文刊载于《茶道新生活》“茶源地理·潮州”,较原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