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浸透了“潮味”的天后宫 2016.01.6

  • 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其实是潮州地区移民文化和杂姓同居共祭文化的一个活博物馆。在这里,诸神林立。最大的,是天后宫。

车开到天后宫门口,门前几个老人摇着蒲扇喝茶,见车停,忙不迭地又挥扇子又摆手,嘴里急切地说着我们完全无法明白的方言。

  • 樟林古港天后宫遗留部分建筑
是要交停车费?禁止停车?有禁忌?外地人不让进来?一时间双方都急,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夏日的蝉鸣交织在一起,吵得本来躲在屋里纳凉的邻里都探出头来。

终于明白了。几位老人是怕夏天日头猛,车停在路边太热,要挪开了自己在树荫下的喝茶小板凳,好让我们把车停到树荫底下去。

恍然大悟,大家都眉眼弯弯地笑起来,那个穿着白色跨栏背心的老爷子笑得最开心,简直都要把眉毛笑到两边耳朵上去。

  •    妈祖
这曾经是粤东第一大天后宫。樟林的诸神崇拜充满了潮味、海味、侨味。本来,樟林的传统古神,和潮汕各地农村一样,都是封建社会一定人文现象的产物。如关帝爷、玄天上帝、南极大帝、齐天大圣、神农、注生娘娘、南海观世音、九皇公、福德老爷、七圣夫人、太阳公、孤爷(盂兰胜会) 等等, 林林总总, 不计其数。而妈祖这位姓林名默的“海上保护神”,自从福建的湄洲被迎进樟林古港后,就彻头彻尾地浸透了“潮味”。

  • 用于天后宫重建的部分木雕
本来,她的衔头颇多,从民间的“妈祖”、“通玄灵女”,一直被历代皇帝加封为: “顺济”、 “灵惠夫人”、 “昭应”、“灵惠妃”、 “圣妃”、 “圣母”、 “天妃”、“天后” 等达30 多个。 但樟林姓林的族人,却和她攀了亲, 一直说她是 “胶己人” (自家人),并亲昵地称她为“姑母”。并规定族里,谁家娶新媳妇,第二天一早,新娘一定要捧大桔一盘、清水一盆到庙里替“姑母”洗脸梳妆,孝敬“姑母”,这一民俗后来传遍潮汕各地。

  • 正在制作的木质构件
我们眼前的“天后宫”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 (1787—1792) , 称 “新围天后宫”,这是樟林古港的全盛时期。它占地十亩,是广东省最大的“天后宫”。该宫以泉州“天后宫”为蓝本,再经潮州名师精心设计和发展。根据资料,它采用中轴线为宫殿式建筑,特设五封门、中门并一连五进盖顶,后厅建“朝天阁”(俗称 “梳妆楼” ) , 并配以亭榭、 楼台、 戏台;饰以精美潮汕坎瓷、木雕等贵重工艺,当朝宰相刘墉破格为其题“海国安澜”四字匾额,以褒奖潮人繁荣经济的丰功伟绩。

  • 正在制作的木质构件
我们抵达的时候天后宫正在重建中,重建工作已经进行了三年了,今年九月一定要上梁,所以工人都在加紧干活。目之所及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全新的,工人拍着门口一些木柱,说:“也就留下这些了。”

  • 位于正殿左右的清朝龙凤陶瓷砖
当然也不止,最精彩的当属正殿左右的两扇价值百万的清朝龙凤陶瓷窗。看过的专家都认为,这对保存完好的陶瓷窗世间罕见。然而因为政府对樟林古港的保护力度并不大,所以古港管委会工作人员这么多年来天天都在担心它们被偷走,而负责看管的, 更多是天后宫前住着的村民。

据说天后宫门前原来有一对石狮子和一对石鼓。它们被偷走过两次,又追回来两次,第三次被偷走之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刘墉写下的“海国安澜”巨匾亦早就被偷走,年轻一点的村民都记不得有它了。

  • 专注于手工活计的木匠
工人们在殿内休息,跟所有潮州人一样,围着一个小小的工夫茶茶盘,一手烟,一手茶。见人来,就招呼:“来喝茶,来喝茶。”四周堆放着新做的木雕,潮汕木雕有名,传统技艺一直没有丢。这些木雕有些是根据史料记载重新做的,那些找不到根据的,就由工匠们重新创作。

  • 刨花的木匠
一些大的梁柱使用的还是樟树。刨床下堆着锯末,散发着香樟迷人的香气。忍不住就抓一把进口袋, 工人跑过来阻止,从我们手上把它们扔到地上。正担心自己闯了祸或者犯了妈祖的什么禁忌,那位工人大哥就拿起一块大樟木,放在电刨床下吱吱地刨出一片一片卷曲的新鲜刨花,然后抓起一个塑料袋大把地塞进去, 递过来 :“这才香!喝茶,喝茶。”

文/蔻蔻梁     摄影/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刊载于《茶道新生活》“茶源地理·潮州”,原文题为“天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