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来了 | 回归土地 看见茶 看见人 2019.07.7

青鸟是什么?

在三毛的笔下,是开往幸福的大巴车,是象征着幸福、却对很多人来说遥不可及的梦;

在梅特林克的杰作《青鸟》里,平常的幸福。

而茶道新生活的社长吴垠心中的青鸟,既是三毛的青鸟也是梅特林克的青鸟,积极而平实: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幸福,并且在可以影响的世界里传递幸福。

如今,这只青鸟飞到了广州华南植物园。2019年7月6日,以“左琴右书一杯茶”为主题,广州茶道新生活总部在华南植物园正式启用,同时,“青鸟来了”,茶道新生活开启“青鸟馆”,这里将成为茶道新生活团队释放心中的幸福青鸟的林子,也将成为每个到达“青鸟”的知心人追求幸福、安心片刻的茶生活空间,可以说,这就是大家的茶道新生活平台。

我的茶道新生活

在茶道新生活总部启用仪式上,迎来第一批知心人,以喝茶和分享演讲的形式,开启“我的茶道新生活”,参与的嘉宾有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张黎明女士,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栋先生,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黄波先生,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曹潘荣先生,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先生,亚太职业经理人协会常务副会长蔡敬聪先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任陈名港先生,宝洁大中华区商务和需求预测总经理张莉女士,以及作为主人的茶道新生活创始人吴垠女士,更有一群来自各个行业领域、与茶道新生活倡导的理念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各种原因相识,因为一杯茶而相聚这里。

首先,莅临现场和未能到现场的嘉宾朋友都分别给茶道新生活送上了勉励和祝福。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先生

出发去日喀则扶贫的前一天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江用文所长发来视频。江所长说“基于自己的阅读经验认为《茶源地理》系列丛书是业界高质量的原创资料,深入茶区、茶源,并在调研过程中表现出对茶区土地浓厚的感情,对于茶区宣传、茶叶区生态环境,茶叶人文和产业情况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所以,江所长祝愿茶道新生活“在新的起点上不忘初心,进一步加强茶知识的普及,茶文化的传播,加强对茶区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产业发展的调研和监督,让更多人能知道我国茶区的发展。”


中国茶叶博物馆吴晓力馆长

身在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吴晓力馆长带来最真挚的祝贺,他赞扬茶道新生活团队在传播茶文化上做了很多出色而有效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茶、喝出中国茶的魅力,同时祝愿团队能获得更丰硕的成果,还能与中国茶叶博物馆有更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为促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起努力!


台湾著名茶人周渝先生

而台湾著名茶人周渝老师,通过照片就发现了青鸟馆的美,“悠美的湖面,还有一个传统的石头拱桥,这象征着桥把你们带向神州各地,也通向世界各方,把我们茶文化的精髓,把我们的美学、哲学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去。”,周渝老师希望我们这个青鸟空间能够把幸福传递给世界,并最衷心地祝福我们越来越好。


英国杜伦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学科带头人Mike Crang 先生

还有英国杜伦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学科带头人Mike Crang亲身来到青鸟馆,并将他对茶源地理所做一切的思索录制下来,勉励我们所有人“必须意识到只有对地球的关心才是未来能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团结在一起的方法。不关心地球,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拥有将来。”他认为《茶源地理》所做的事情是将茶与具体的地方链接起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茶是特别的元素,与中药材、植物或是动物那些的不同,可以通过茶链接草木、农村和环境。所以他也呼吁更多的人去思考古老茶生活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的意义,并逐步去寻回自己的生活方式。

充满生命力的茶二代回味再向前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张黎明女士

张黎明会长遇见茶道新生活的吴垠主编,觉得她是特别的茶文化传播者,她带领团队,按照自己的方式,踏实去走访和书写每一个茶区,并且将茶叶知识和文化普及。张黎明会长将《茶源地理》系列丛书定义为“茶叶历史人文和文化教科书”。张黎明女士深切地理解茶道新生活平台所做的一切,从理念到内容到那一瓶土壤加一粒种子所诠释的内容,她都懂得,并称自己会永远是茶道新生活的忠实读者!吴垠主编不由自主地让眼睛里的水流出来,对于在路上所遇到的每一个懂得之人,充满深切的感恩。

科学的理性深情的芬芳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栋先生

作为茶科学家的陈栋副会长接着谈。回忆80年代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广东茶产业,尤其是广东红茶的市场。开放内销以前,广东最贵的BOPF红茶(均匀的片茶)卖3块3,到1985年市场开放,龙井等名优茶的价格渐渐从数十元上涨到上百元,广东希望做出特色高香名茶,同时保持出口红碎茶创汇,于是在40亩试验地中,试验出英德红茶,尤其是当家的英红九号,成为优质红茶品种。

陈栋副会长分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走过的茶生活——一是注解茶树基因的芬芳,把茶树变成基因优良的好品种,开发出地区的名优名茶;二是黑茶类越陈越香的成因机理研究。这是他在行业内主要做出的两件大事。

同时,陈栋副会长敬佩《茶源地理》采写团队将行业内一些科学技术的知识用轻松的方式呈现,他认为书中具有“文学的语言、社会的语言,不同的视角”,读到文字,他感受到芬芳的气息传来,通过一片区域内独特的气候孕育出独特的土壤,再由土壤长出的植被带来特别的生态,又由生态传递给茶树,沁入芽叶里,形成独特的茶,芬芳就从字里行间、从一杯杯茶里传递给读者,陈栋先生说:“这就是土地的芬芳”。

我们要一起再造今天的茶产业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黄波先生

黄波会长听完前两位的分享,感叹“大家几十年如一日在坚持,并感受到了他们分享时的真情流露”。

黄会长务实地从1999年广东茶促会创立至今20年讲起,他看到铁观音市场的变化,看到芳村茶叶市场开办前后的变迁,总结下来,他深刻感受到茶产业消费端的同步需求,群众基础和消费历史让珠三角的茶产业更具信心。

但是他觉得广东人的务实低调使得茶生活、茶文化氛围不够,所以黄波会长感谢茶道新生活平台的付出,5年多时间都在坚持挖掘和表达历史及当下的茶生活,与各方一起,共同推动茶产业。所以他给茶道新生活团队送上祝愿,希望能继续带动更多人获得茶的滋养。

当学院遇到新生活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曹潘荣先生

而“学院派”曹潘荣副院长则赞叹“青鸟”带来美的惊喜,同时肯定了茶道新生活“影响5亿人的茶生活”的理念,以及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所书写的书籍。

在现场,曹院长给我们详尽介绍在茶学专业培养大量人才学子的华南农业大学,也分享在求学路上遇到的一些学科问题和学术的态度,并带动学生去研究新的课题。而曹院长建议茶道新生活这里可以作为华农学生的实习基地,同时可以联合展开其他更多紧密的互动和合作,共同促进茶文化的普及和教育。

在地理的版图里游走看见茶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任陈名港先生

现场也请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陈名港主任,他在场就介绍了多方面的地理研究,包括自然、生物、经济、历史、人文地理。而陈主任恰好是爱茶的潮汕人,在茶的事情上,与我们产生共鸣,尤其认同按照产区来行走和书写人文历史地理。他也分享了地理百科是如何演绎广东这方水土的,以及整理植物分类图鉴让他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而做些挖掘和研究,实则和我们倡导的“回归土地”的理念密不可分,也是我们共鸣的一部分。

所以陈主任希望我们能站在读者的立场思考,让读者明明白白,让更多人喝懂一杯茶,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践行的,而陈主任看到了过去6年我们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动情地表达“《茶源地理》,是我们做出版这么多年遇到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吴垠也是我遇到的最认真执着的一个人……希望大家多帮助吴垠,帮助茶道新生活……”

勉励茶的生活化普及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先生

同时还有第一次和吴垠主编交集的操君喜所长,也在其他专家的引荐下来到了现场。作为一名茶叶科技工作者,他希望从产业前后以及消费者的链条上都能让科技发挥作用,同时希望茶文化能够通过更多的人去弘扬,通过茶道新生活的平台,倡导更多人喝茶,进入大时代的茶生活,“让不喝茶的人都喝茶”,这是他对茶道新生活平台的勉励。

这是一颗埋藏了十几年的种子


亚太职业经理人协会常务副会长蔡敬聪先生

吴垠主编还邀请来广东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创会会长蔡敬聪先生,回忆十多年前开始组织的“青鸟阳光助学行动”,这个计划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的“青鸟种子”。同时,爱茶的蔡敬聪先生分享自己的茶生活,在成都感受到茶在自然中的美妙,他也将茶台搬进每一个办公室,希望把茶的美好带到所到之处。

因为懂得所以眼目含笑


宝洁大中华区商务和需求预测总经理张莉女士

还有出生在龙井茶乡的张莉女士,因为茶带给她思考的空间,当香气萦绕舌尖时,就是与当下的深层链接,所以她十分认同茶道新生活提倡的“每日一刻,静心品茗”的新生活运动,也加入我们成为了特别会员,她说:因为吴垠主编的真诚、真实就如一杯干净的茶汤一样打动她,所以她也倡导新生活运动,并成为茶道新生活的忠实粉丝和事业的支持者。

“茶道新生活”是一个践行“和”精神的渴望

听着这些深情的“表白”,吴垠主编眼里常含着泪水,主编还开玩笑:“因为今天喝太多茶,水就从眼里流出来了”。


茶道新生活创始人吴垠社长

吴垠主编说了许多次的感谢,都是因为得到认同和理解,因为同是中国人,都应该去理解这片脚下的土地,通过杯子里的茶去理解这片土地上的生态、人文传承精神记忆在血脉里的延续和传递。吴垠主编说,她与北大国家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春花女士同样认为:中国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是茶行业。中国有远古留下的古老大树,还有跟茶融合起来的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是有基础的。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茶道新生活平台一直在做三件事:

一是做独立的、真实的,不带一个字软文的书写原产地相关的原创内容,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读者,旨在搭建一个知识的桥,把行业里面的人、事、物,更多地分享给行业外的人,给读者建立知识系统。

二是茶样系统,茶道新生活今年跟中国茶叶协会共同建立茶样标准,希望能够把产区的基本风味在大众中普及,地域间的差异能够被消费者辨识,杜绝各种假冒茶,同时明白几十元的茶和几万的茶之间的差别在哪。

三是提倡以茶为载体的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从前的小剧场茶会、正点茶会,以及如今倡导的“每日一刻,静心品茗”的新生活运动。

茶道新生活总部在华南植物园启用,就是青鸟飞在草木间,茶香飘在草木间,一群追求幸福的人在草木间,而在这里会发现,幸福其实就是一杯唾手可得的茶。

“青鸟”的启用,伴随着八位不同领域的前辈、领导和朋友分享自己的”茶.道.新生活”而开启,这就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融合:融合向上的力量——是啊,上升的一切必将融合,感恩我们有机会,和现场所有志同道合的前辈和茶友们一起来见证和推动茶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见证和推动茶和茶文化的普及和运用——茶道新生活,是一个大家的舞台,而青鸟,就是舞台的一个地址。

就像演讲结束后,每一位参会的嘉宾都将自己手捧的一杯广州土和一颗茶籽一起融合进玻璃缸作为基底一样,我们将把各个产区的泥土洒在今天的这些泥土和茶籽之上,让这些土壤来见证我们彼此的支持、协作和共生:相连、一体、交融并在大地之上“参赞化育 生生之美”。

他们眼中的茶道新生活

《茶源地理》系列丛书是业界一本的高质量的丛书。茶源地理创作者深入茶区、茶源,挖掘出大量的第一手的原创资料。特别是创作者在调研过程中表现出对茶区土地的浓厚感情。是茶行业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江用文所长

茶道新生活团队这几年来在寻找茶文化的故事,加强茶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和中国茶的魅力,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出色而有效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美丽动人的中国茶故事。

——中国茶叶博物馆吴晓力馆长

我从你的照片看到窗外,看过去是这么悠美的湖面,还有一个传统的石头拱桥,这象征着桥把你们带向神州各地,也通向世界各方,把我们茶文化的精髓,把我们的美学、哲学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台湾紫藤庐创办人周渝老师

《茶源地理》团队所做的是将茶与具体的地方链接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这非常有意义,引人深入地思考人与地方、产品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英国杜伦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授学科带头人Mike Crang

我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走进了这片茶园,这一个茶区。所以它确实是我们茶叶知识以及茶文化普及的书,是很好地反映茶叶历史人文和文化的教科书。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张黎明女士

茶道新生活用5年多的时间行走,那么短的时间,这么一个年轻的团队写出十本,用文学的语言,社会的语言,不同的视觉,呈现我们的中国名茶。书中的各种价值观,非常值得我敬佩。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栋先生

幸好有茶道新生活这么一个团队,一直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内容,从茶源地里供给养分,一直在滋养我们,所以我们感谢这个团队的付出,今后我们共同努力。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黄波先生

对于普通的饮茶者,不一定知道科研在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推动科技的同时,有你们(茶道新生活)在推知识给老百姓,我觉得这是茶产业相互相连的两个不同轨道,感谢你们这方面做出的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曹潘荣先生

希望茶道新生活这个平台,能够按照自己的定位去做,按照自己的初心和情怀,能够打造成功,希望带动更多人能够喜欢茶,至少能够喝上茶。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操君喜所长

当初吴垠坚持做“青鸟阳光助学计划”,我跟她说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路,后来说做“茶道新生活”也是,因为她做的这个风格跟商业没有关系,但到现在也在继续做这个事情。祝愿茶道新生活越办越好,也希望我能有机会参与其中。

——亚太职业经理人协会常务副会长蔡敬聪先生

我们共同要走的路还有很多,我发现吴垠很认真很努力在做,可能是我在出版界做了这么多年来,最认真最执着的,而且无怨无悔地无私在做的人。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陈名港主任

我跟吴垠非常合拍,本身这个茶汤就是很干净的,代表真诚的载体,而吴垠在做这个事情也是非常真诚和真实的,不以商业利益为前提,所以就很容易打动每一个人的心。

——宝洁大中华区商务和需求预测总经理张莉女士

茶道新生活致力于影响5亿人的茶生活,融合大家的、向上的力量。

——茶道新生活创始人吴垠社长

在左琴右书一杯茶中“参赞化育”

记曾共西楼雅集,

想垂柳还袅万金。

——宋·姜夔

当年多士登楼,

追陪雅集。

——清·何栻

7月6日的下午,在烈日之下,“青鸟”室内一片清凉,在宣告启用后的第一场雅集,是“左琴右书一杯茶”,而这恰是茶道新生活平台持续在做的“以茶为载体的东方人文生活方式”之缩影:回归古人在乎精神逸乐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充满挑战而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试图探索和呈现一种可以以“修养自我”和“精神自悦”的安顿状况。


雅集现场

吴门琴派的传承人、南京金陵刻经处的老桐先生和执教于华师的文学博士周佩瑶女士作为吴垠主编邀请来的分享嘉宾。而老桐先生为了赴这个雅集,24小时之内要飞个往返,旅途奔波劳顿,这份情谊却和古人步行半年与友人见一面相当。


文学博士周佩瑶女士、吴门琴派的传承人老桐先生和茶道新生活创始人吴垠女士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老桐老师认为,不管在任何时代,与快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包括两个方面:谋生和安生。众生皆苦,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劳碌,然而,如今很多人在解决了基本的谋生问题后,内心依旧痛苦。可见痛苦的根源并不在于谋生,而是不为大多数人所觉知的——“心无所依”。由于缺乏文化的滋养,缺少对生命的感悟,也没有豁达的人生观,因此内心容易感到困顿不堪。

在人心浮躁的喧嚣尘世,想通过外界来索求内心的安定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身处尘嚣,究竟该如何获得内心的安宁?

在老桐老师看来,古人喜爱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不应该被定义为“小资情调”,它其实是古代文人对生命有所觉悟后的一种选择。即使是穷困亦能选择这样的生活。正如前段时间网上走红的工作之余背诵唐诗宋词的外卖小哥,即便平日风餐露宿,为生活四处奔波,但他尚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日子,我们为何不可?

生命的两大真相是活着和追求快乐。生命的快乐不应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它还要有内在的感悟和修养。人类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不仅有文化,而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人除了忙于生存,还需找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林语堂曾说,用冷静的头脑看忙乱世界的人,才能够喝出淡茶的香味。不要因为忙而忙,要清楚自己因何而忙,还要学会在忙中细品人生百味。

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第一使命就是以不同次第的修养去涵养生命的品性。因此,不管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如王维、刘禹锡、苏东坡和李清照等也好,或是帝王将相如宋徽宗、乾隆等也好,他们弹琴喝茶其实都是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与修养。

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倡导“古为今用”的“文人化”的生活方式。古时困顿如刘禹锡,却能在“陋室”中“调素琴、阅金经”,纵然身处人生低谷,内心却可以无比充盈。也告诉了我们,穷也不能失其志,在物质匮乏的时期,也要学会通过向“内求”来安顿自己的身心。


“清音”房一角

古琴有三大特点:安静、恬淡、深远,与现代社会人心的“躁、浓、近”形成反差,与“急功近利”相反。它能营造幽远的意境,恍如梦境一般。古琴古朴内敛、频率低缓、具有穿透力,能跟人体相呼应,因此人在安静的琴禅中便能得到放松,也可以修身养性。当沉浸在悠远的琴音中,便能感受到它的恬静与淡泊,以及无尽的禅韵和趣味。

古代文人读书,不仅是为了功名,更是为了领悟生命的道理。“左琴右书一杯茶”,则是通过抚琴来修身养性,再通过读书去明白道理,而后在一杯茶中安静放缓下来,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当心有所依的时候,生命和能量才会得到统一,所以不管是弹琴或者喝茶,都要找到其中的志向,如此才能区别于世俗,让生命得到升华。常言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所以不妨静下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格局看的更高一些,如此才不会为当下的迷茫和焦虑而感到痛苦了。

琴静心明鸥鹭忘机

“安顿”和“滋养”这两个词,在周佩瑶看来是吴垠主编在表达茶时常用的关键词,她说这便恰能够解决“喝茶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类在世界安身立命以后,可以通过一杯茶安静下来,当你用心去感受茶的色香味和来自大地的滋养时,便能获得身心的安顿。


湖畔清风入室来

主编吴垠认为茶的美好在于生命能量的分享和流动。不管是国学、琴课还是喝茶,其实都是为了去打开一个精神空间,以“茶”或“琴”为载体去安顿自我和内心。因此本次雅集以“参赞化育”四个字作为茶单,让我们一起喝下这一杯琴书茶,且能在这个空间内外,持续“参赞化育 生生之美”:领悟、礼赞、运化、无中生有,并由此作为和自己相处的镜子。


“参赞化育”茶单

老桐先生和大家聊得投契了,便开始为这群共同追求生命美好和安顿的人们抚起琴来:一曲良宵引静心调频,再是一曲忘机曲。现代人苦于生存和发展,日日衡量得失处处计划设置,怎么可能机心全无?闭目听着鸥鹭忘机,仿佛便在渔船上,随风漂移,虽是人在船头却也是野渡有人舟自横……整个室内明明琴声环绕却觉寂静无声,清远的音声仿佛只是拂面的微风与窗外竹影婆娑相映,早已忘却这繁华大都市,再睁开眼来,似乎恍然隔世,心中清明。


“青鸟”沿途风光

青鸟,便提供了一种这样的可能:以茶作为底色,你和对的人在这里,共品一杯精神的鸡汤。


“青鸟”

庄子曾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只有当人与天地万物统一的时候,方能达到精神共往来的境界。“人在草木间”的茶便是与天地共往来的载体,且她可与各种人事物自然融合共生。


桥上的风景——“青鸟”

“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安徒生的话,也是我们的希望和祝福:在青鸟,你不仅能收获阳光,自由,还能收获花和茶的芬芳,伴你的每一次呼吸和时光,生生之美。

“潮·工夫”——潮州工夫茶文化体验

无论是文化或是工艺,都需要有人来继承。潮州工夫茶和手拉壶便是完美融合了传统文化和工艺于一体的美好存在。

工夫茶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中供文人雅士品饮的香茗,也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既高雅又亲民,是潮州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手拉壶不仅外观精巧美观,更是将制壶人的匠心和传统精湛的手工技艺体现得淋漓尽致。

潮州工夫茶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说过,潮州工夫茶的传承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因此,工夫茶之于潮汕人而言,是交流情感和回归家庭的重要载体,不仅融合了潮州传统文化的精粹,更体现出了潮州人浓厚的思乡情结,是“回归”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回归土地,看见茶”是茶道新生活团队一直践行的理念,只有真实地触碰过泥土,才能真切地理解茶背后的故事,以及茶传递的人文精神。我们确信只有用“泥土”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念。潮州手拉壶雅称“孟臣罐”,精细巧妙,用潮州当地陶矿红泥手拉而成。“茶道新生活”总部“青鸟”的启动之际,潮州手拉壶老字号“源兴号”第六代传人吴晗哲亲自从潮州来到现场演示手拉壶手工拉坯成型的制作技艺。

一杯工夫茶,既可以是疗愈心灵的良药,也能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更可以作为感情中的催化剂,你可以在一杯工夫茶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也可以在一杯工夫茶中互诉衷肠。我们一直在追求“诗和远方”,以及向往着回归传统和自然的美好,不正是藏在了“青鸟”里了吗?

吴晗哲老师是典型的手艺人,话不多说,上场仅一句“今天我们演示的是制作手拉壶的第一个工序——手工拉坯成型”,马上专注拉起壶来,随着辘轳的快速旋转,老师的像施了魔法一样,或提拉,或扶住,或按压,泥土的形状在手中千变万化,在场观众也是专心致志,生怕一走神便错过精彩的部分,在场一位小朋友的一句“好神奇啊!”,打破了安静的氛围,引得哄堂大笑。

一时间壶的形状就出来了,像变魔术一样,吴晗哲老师把中午时泡茶用壶的造型做出来了,引得大家啧啧称赞。手一动,壶身出来,再一动,壶盖也出来了,做壶的间隙不忘给大家输出“干货”,他指着刚做出来的壶说:“这个壶烧制出来后比中午的那个还要小(看起来很大),手拉壶的收缩率为20%,而且因为阴干后有修坯的工序,盖子做得要比壶口大,后面阴干的时候不怕不干,就怕干得快,过快就很容易开裂,所以春天是做壶的好季节……”关于手拉壶的知识一点又一点地从老师嘴里倒出来。虽然只是演示了第一个工序,老师已经把选泥、修坯、上釉、烧制等工序一一道来。

两个不同造型的壶做出来,最后一个盖子还没做完,在场的几个小朋友们已经蠢蠢欲动,想要尝试做一下手拉朱泥杯子,现场一下子变成了小朋友专场,好不热闹,老师一个接一个耐心地指导着,一个个不同造型的杯子从小朋友们的手中出来。一个个不同造型的杯子从小朋友们的手中出来。这么美好的画面,不正是最想看到的“传承”吗?

体验过手拉壶技艺,吴晗哲老师不忘泡一壶潮州工夫茶,一个茶盘,一个冲罐,三个小杯,一把茶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来来来,吃茶吃茶!”

青鸟来了,在“青鸟”品潮州工夫茶,手摸手拉壶,感受触碰潮州泥浆,在这细腻光滑的泥浆中,看见潮州人民精工细活的工匠精神,在泥浆乱溅之中,看见一个个手拉壶的诞生,潮州手拉壶技艺在表达,在传承。同时,这也是回归土地,看见茶——潮州工夫茶,是中国现代茶道之源起——在信念、宗族、技艺、器物、文化和生活中有着丰富而细致的内容,值得现代人细细品味那些生活中的旋转和柔软,一如手作的专注柔软,一如冲泡时的回旋,都是在演绎着香白老提出的“圆道运动”——天道在最日常的生活中的演绎和传承。

而6日下午,在青鸟里,不同背景不同年龄跨度的人们围绕在吴晗哲老师身边,对泥土和工艺的好奇与赞叹是一样的,对于一杯茶汤的香浓滋味,是一样的,这就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文化分享,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看见和领会的,这就是平常而触手可及的幸福——青鸟。

 接下来,“青鸟”会陆续推出雅集和各色文化交流活动,为广大茶友和茶道新生活知心人们提供一处得以安放身心的精神空间,约茶约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