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渝在潮:陈香白先生、周渝先生二老联袂共示中华茶道精神 2018.06.15

微信图片_20180615115245

“香渝在潮”,一个时隔近二十年的拥抱

潮州“砚峰书院”的讲堂里,已经来了七十多人,大家在张望等待着,突然人群中传来一阵轰动,是周渝老师和陈香白老师都来了,而且两位老人还来了一次带点羞涩但不失热情的拥抱,毕竟两老已是近二十年未见面。

相会的前一晚,我们已拜访陈香白老人,了解到他的风趣幽默,是个十足的老顽童,开场就说自己“今年是28岁”,而周渝老师紧接着,“那我是27岁”,“对啊,这是我老弟”香白老一本正经地说。众人坐在蒲团上,主持人是《茶道新生活》的吴垠女士,都不需要怎么主持,场面已热闹起来。

终于等到“香渝再会”这个时刻的到来,茶友们翘首以盼,有潮州本地茶友早早赶上山来,也有从云南、成都、东莞、深圳、广州的茶友提前“闻风而来”,十分珍惜这场来之不易的聚会。
2

莫失莫忘,初心不改

而在大家都兴奋的时候,“砚峰书院”山人的儿子李秋乐及两位同事为大家带来了有着恬静的尺八乐;像竹林里的雨声一样“滴滴哩哩”,是来自非洲的雨棍的声音,轻巧舒心;又有不同奏乐方式带出或清澈透亮或霸道厚重的钵音。

终于心灵安顿下来,主持人吴垠将众人的目光引回台上,“回归土地看见茶——陈香白、周渝(台湾)说茶论道”是这次的主题,却没有定下边界,让两位老人自由论道,大家共同思考。
而土地相连的,是最深的情谊。

两岸文化泰斗再次重逢,吴垠拿出90年代初期,在西安法门寺周渝老师颁发给陈香白老师的旗子,那是香白老获得的第一面旗,而香白老就把它挂在家里二十几年。此次重逢周渝老师再次给香白老人颁这面“茶艺文化”旗子,岁月让两人的容颜发生变化,但对茶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推动茶文化的心一直还是当年那样,真挚朴拙,只是更加丰富了。
4

“从咖啡馆到茶艺馆,从西方情调到东方境界”

吴垠问两老:回归土地看见茶,就在这里,看见茶中的情谊,那你们是怎么品尝所走过的路,品味其中的人情和岁月的味道呢?两位老人打开了回忆的门。

周渝先生来自台北,创办了别具一格的紫藤庐,“台北市有58家星巴克,却只有一个紫藤庐。”作家龙应台这样评价它,那是汇集了许多名人的文化地标,但它的开始并不容易。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城镇里西化氛围浓厚,台北市的咖啡厅、酒吧遍布,但茶艺却渐少受到欣赏。
但周渝先生觉得不应该批评这样的状况,而应该去做,将茶的境界提高,因为当时的农村地区普遍都有喝茶习惯,所以,周渝先生觉得他们也可以在城镇一点一点开始茶研究,“从咖啡馆到茶艺馆,从西方情调到东方境界”,周渝先生当时这样定位,也开始建设紫藤庐,从行动上推动台湾茶文化发展。
6

潮州工夫茶是以家庭为基础的传承
而陈香白老人则从自己对茶的早期研究说起,谈茶的话有千千万万,你要去谈个“甲乙丙丁”,能得到肯定的很难。但潮州工夫茶是自己从小到大都认识的东西,所以就以“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为题,投稿到报刊。
香白老本以为只会等到“感谢你对本刊的支持,希望你以后继续支持”这样委婉回绝刊登的话。但拆开寄来的信封,却惊喜地等来了深夜写就的三页回信,是主编对他的研究的肯定,陈香白先生当时深受鼓舞。
其实,潮州工夫茶几乎是每个土生土长的潮州人熟悉到骨子里的东西,多数人已经不知哪里是源头,哪时开始学习。但这份从喝茶、泡茶到研究的熟悉感,是家庭中传承的,家庭是细胞。大家喝下去,健康的能量、工艺不绝的源头都集中在这一杯茶中。
7

正静清圆,天人合一

而周渝老师就对比台湾和潮州的茶文化氛围,提及自己小时侯在台湾的生活中,实在没有如此“人文圆满的世界”,都市理念、工业初级阶段,人在社会有种为了工作而急急慌慌的状态,已经顾不及维系旧秩序,社会家庭受到冲击,存在着疏离和异化的感觉。

所以茶文化让人静下来,其他动物都会匍匐在地,而人是正直立着的。在大自然环境中,人有自身主体性,但是私我、自我欲望又支配着我们,所以,尊敬大自然的一切道理和观察,周渝先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外在的约束很多,从内在审视自身,在泡茶中敬天地,心要正,杂念要除,以达到天人合一。
8

说到此,陈香白老人推荐众友看看《易经》一书, “天人合一实际不玄乎,一个人热天会穿棉袄吗?他还会找乘凉的方式,穿短袖、打赤膊,发明风扇、空调,这也是天人合一,反正是有办法不被热死的。”香白老简单幽默地说。
香白老希望在根和道上推广茶文化,但书籍古典无数,而香白老大量阅读过许多经典经书译注,选出了26本列入书单,送给茶友们。还特别叮嘱大家如果没有太多时间,可以先读论语和庄子经典译注,那相当于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条腿是教人“做人做事”,另一条腿是叫人“思想灵活”。
9

周渝老师展示出他一直随身的铺着“素方”的茶席,茶器和方布组成有圆有方的格局,让人有正襟危坐之感,使得内心产生对自我的要求。香白老则呈现潮州工夫茶的冲泡细节,投茶次数和投茶量都是自由的,香白老强调,去除表演性,工夫茶就是最自然地表现日常生活。
10

寻而不得一道苦茶
当主持人吴垠问两位老人,在茶的道路上是否有遇到挫折,香白老顽皮地说,没有遇到过其他挫折,就是加入了“怕协”——怕老婆协会很多年了:怕没有给老婆及时冲好茶而老婆不高兴呢,这就是最大的挫折,引来众人捧腹大笑。
而周渝老师则是说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遗憾。在1981年,周渝先生在台北的紫藤庐刚开办,就遇到一位中年客人带着满脸愁容而来,他希望来找到一杯又苦又涩的茶,但别的人都是来找香甜滋润的滋味,哪有喜欢苦涩味的茶的呢?所以周渝先生一时难办,找不出这样的茶给客人,客人只能离去。
周渝先生觉得抱歉,自己是做茶馆的,竟不能满足客人的需要,于是真的托人找来这样又苦又涩的茶,放在那等着那位客人再次到来,但直到今天都没等到,那罐茶叶却在近期无意被翻出来,将近四十年,他们尝了尝那罐茶,已经不见了涩,只剩下苦,“苦能让人安定下来,去火气,苦后有回润,人生也大抵如此。”周渝先生说,所以苦味茶亦有人需要,只是很遗憾当年需要它的人没有再出现,不知他有没有在别处寻到这道茶。
12

陈化而香,以茶为伴
谈话的最后,陈香白老人和周渝老师都呼吁政府对待茶的“谋取暴利,价格虚高”、“山头主义”、“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问题要做出回应,要定期检查、设定规范,还要严格检测农药残留,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做,并且最有力量去做的事情。周渝老师觉得茶商的自我约束和追求一杯对得起良心的茶,不断去打造品质,以及消费者去约束不合理的状况都是重要的做法。

在说茶论道环节结束后,两位老人还在《茶源地理 潮州》套装上互相签字作为礼物,将潮州这片产地的故事带到潮州和台湾更远的角落。
13

与主题一脉相承,《茶道新生活》吴垠还给两位前辈带来一个小小的惊喜:将周渝先生亲自从台湾带来的翡翠水库穿山甲打的洞周围的土和陈香白老人的潮州凤凰山镇茶园的土交换赠送,让两位先生将两岸无可分割的土地之情和文化之根,透过他们的手和心连接。
在事前,《茶道新生活》就提前请潮州手拉壶非遗传承的老吴家“源兴炳记”第6代传人吴晗哲制作了刻着“香渝在潮”字样的手拉壶给陈香白先生和周渝先生,以纪念这次难得的聚首。
14

夜晚,我们又约在陈香白老人家中,品尝周渝先生从台湾带来的1977年乌龙老茶,再叙家常。周渝先生在活动结束后送给香白老70年代老茶、台湾的自然生态白茶及书法集《神遇》,而晚上陈香白老人就从家中找出已不再印刷的个人专著《中国茶文化》,和自己喜欢的白叶单丛,分享给周渝先生。两位先生轻松浪漫柔软似好茶汤,最终还以搞怪可爱的各种合照结束这次跨越两岸跨越时空跨越年岁的重逢。
15

在潮州这片人人都是茶客、家家都是茶馆的土地上,前辈陈香白先生和周渝先生用自己陈化而香的生命分享了与茶为伴的岁月所滋养的生命之光,勉励两岸茶人“回归土地 看见茶”,扎根自己的文化土壤,生出属于中华茶人的美。
《茶道新生活》感谢所有人提供协助:
感谢陈香白先生、周渝先生出席本次活动;
感谢“砚峰书院”李闻海先生提供场地及协助;
感谢“盛唐遗风”工夫茶道馆陈锐彬、林娜夫妇
提供茶具,并为众茶友泡出一道道好茶;
感谢吴晗哲、吴金盛、吴明伟等茶友的大力帮助;
感谢众茶友参与此次活动!

“香渝在潮”记

周渝先生从台湾远来至潮州,应《茶道新生活》吴垠及团队之约,同陈香白先生同台共论——“回归土地 看见茶”,就土地情谊、茶土伦理、茶礼、茶理、茶情与茶道,共探讨交流之。
香白及渝二老可谓茶界之泰斗,生性或自信自由,勇敢乐观,或温润温婉融通。两老相聚而拥,重聚二十年旧谊,再创两岸思想交汇之佳话,且二人全程相互惺惺相惜焉,彼此注目,互相关照,幽默妙言不断,令现场晚辈深感前人风范,体悟茶道精神之“和”、“圆”处行于点滴。
感恩感念香白先生以82岁高龄并周渝先生72岁古稀之年,皆以身作则,为后代青年茶人共创榜样,留下中华茶界一段佳缘美事。
此记为六月十一日晚,与师渝、NICO姐等共9人再访白老师家,共品陈茶而录记于白老家。

吴垠
2018.6.11 23:08

16